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实用医药》 > 2010年第28期 > 正文
编号:11947854
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围PCI手术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0年10月5日 赵玉伟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(1282KB,2页)。

     【摘要】 目的 分析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围PCI手术期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和安全性。方法 将我院住院的30例ACS患者分为,治疗组:18例,ACS患者围PCI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;对照组:我院住院的12例ACS患者围PCI手术期未应用替罗非班,治疗后对其进行观察指标评价分析。结果 应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,但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减少。治疗组复合终点事件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,治疗组:轻微出血4例发生率为22.2%,对照组轻微出血2例发生率为16.7%。结论 替罗非班是一种选择性高、抗血小板疗效好、安全性高的药物,适合ACS患者应用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 急性冠脉综合征;冠状动脉介入治疗;替罗非班;疗效及安全性

    冠状动脉(冠脉)粥样硬化斑块破裂、血小板激活、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的关键原因,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(PCI)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最有效、最普遍的治疗方法之一,但PCI围手术期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之并发症不容忽视,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基础。替罗非班是一种通过与血小板表面Ⅱb/Ill a受体中的R/KGD片段结合,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及血小板之间的聚集[1],从而达到抗血小板和血栓形成的作用,减少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发生,改善预后。现对我院1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围PCI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,如下: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的30例ACS患者,男17例,女13例,年龄31~63岁之间,平均56.1岁。其中ST段抬高型ACS患者9例,男6例,女3例;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21例,男13例,女8例。均经临床及冠脉造影确诊,符合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,手术均成功进行了冠脉血运重建。所有患者均排除:①妊娠、哺乳者;②Q波性心肌梗死、有诱因的心绞痛;③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血管重建术;④对本试验所用的药物过敏、不能耐受或具抗凝治疗禁忌证;⑤严重的肝肾肺功能不全。

    1.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、氯吡格雷300 mg,肝素用法:冠脉造影时静脉注射3 000 U,PCI时再追加50~70 U/kg,维持激活的部分凝血酶活时间为正常的1.5~2倍。替罗非班患者于PCI术中钢丝通过病变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(商品名:欣维宁注射液,武汉远大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)10 ug/kg,不少于3 min静脉推注。随后0.15 ug/(kg•min) 由微量泵持续泵入24 h。术后均口服维持量阿司匹林100 mg,氯吡格雷75 mg/d,使用低分子肝素3~5 d。

    1.3 观察指标

    1.3.1 主要终点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 ①任何原因的死亡;②新近心肌梗死:再发胸痛持续时间≥30 min;伴有新的ST T改变,持续时间≥24 h,或新的Q波(≥2个导联,>0.03 s);血清肌酸激酶CK≥正常上限2倍;③顽固缺血状态:给药期间反复发生胸痛(≥3次),每次≥3 min,伴ST T缺血改变(ST段升高或下移0.1 mV,T波倒置)。对4.5 d及30 d后进行分析对比。

    1.3.2 血小板聚集率 人选后即刻经周围静脉抽血,测定血小板聚集率。血样在0 min(基础状态)、5 min(替罗非班静脉推注)、10 min、30 min、l h、12 h、24 h(终止静脉输注替罗非班后)、1 h、2 h各监测1次,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测定,致聚剂为二磷酸腺苷(ADP),浓度为10 umol/L。

    1.3.3 出血并发症 与治疗前相比,血红蛋白下降30~50 g/L,有牙龈出血、鼻出血,咯血、消化道出血或黑便、肉眼血尿等。

    1.4 方法 将我院住院的30例ACS患者分为,治疗组:18例ACS患者围PCI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;对照组:我院住院的12例ACS患者围PCI手术期未应用替罗非班,治疗后对其进行观察指标评价分析。

    1.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.0软件,组间计数资料应用χ2检验,计量资料采用(x±s)表示,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2.1 两组患者的基础特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见表1。

    表1

    两组患者基本资料(例)

    治疗组18例对照组12例

    年龄(岁)54.3±3.6 52.9±2.4

    高血压11例9例

    高血脂16例8例

    糖尿病 3例2例

    ST段抬高型5例4例

    非ST段抬高型13例8例

    单支血管病变10例7例

    多支血管病变8例5例

    2.2 对18例ACS患者围PCI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与12例未应用替罗非班治疗4.5 d及30 d后,主要终点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分析,如表2。

    2.3 血小板聚集率变化 术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替罗非班组应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显著,应用1 h时,平均可抑制10 umol/L,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近70%。具体分析见表3。

    表2

    对30例ACS患者围PCI手术期治疗4.5 d及30 d后分析(例)

    顽固缺血状态新近心肌梗死死亡

    4.5 d30 d4.5 d30 d4.5 d 30 d

    治疗组18例 2例 1例 0 1例00

    对照组12例 3例 2例1例 1例01例

    表3

    两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变化

    0 min5 min10 min30 min1 h 12 h24 h 停药后1 h 2 h

    治疗组56.4 52.7 35.1 33.6 31.426.420.1 31.4 48.1

    对照组57.1 54.2 63.7 59.9 57.258.357.6 58.760.2

    总结,不难看出18例ACS患者围PCI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较明显,而未用替罗非班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基本无变化。

    2.4 出血并发症 治疗组:轻微出血4例发生率为22.2%,其中牙龈出血2例,咯血1例,呕血、便血1例;对照组:轻微出血2例发生率为16.7%,其中消化道大出血1例,牙龈出血1例。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。

    3 结论

    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患者的共同发病基础为: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,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发生闭塞性或非闭寒性血栓。因此,ACS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中及术后极易出现无复流、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[2]。因此,ACS治疗中应用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,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尤为重要。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,只能分别阻断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一条途径,而血小板膜GPⅡb/Ⅲa受体阻滞剂则可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通路,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,从而减少缺血性终点事件的发生。急诊PCI术能迅速开通闭塞血管,作为一线治疗策略已被广泛接受。PCI术中,细胞和血管间黏附分子与白细胞黏附分子相互作用,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,加重微循环障碍[3,4]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(1282KB,2页)